JavaScript 的历史始于1995年,是网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为了增强其 Navigator 网络浏览器的功能而开发的一种脚本语言。布兰登·艾奇(Brendan Eich)在该公司仅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设计并实现了这种新语言的最初版本,它最初被命名为 LiveScript,随后为了搭上当时Java语言热潮的顺风车,最终在同年12月改名为 JavaScript。
尽管名字中包含“Java”,但 JavaScript 与 Java 在语法和设计哲学上存在显著差异,它是一种轻量级、弱类型、解释型的脚本语言,专为网页交互性设计,可以在客户端(浏览器端)运行,无需编译即可直接由浏览器解释执行。
1996年,随着JavaScript的流行,微软推出了JScript作为其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中的JavaScript实现。这导致了早期浏览器市场上的兼容性和标准化问题,因为不同的厂商对JavaScript有不同的实现和扩展。
为了统一各浏览器厂商对JavaScript语言标准的采纳,ECMA International(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开始制定一种国际标准——ECMAScript。1997年6月,第一版ECMAScript标准发布,自此JavaScript的核心语法和特性大多基于ECMAScript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JavaScript不断发展,从简单的表单验证和页面动态效果,逐渐演变成为支持复杂Web应用开发的强大语言,并且不再局限于浏览器环境,通过Node.js等技术也能在服务器端运行。
现代JavaScript已经发展出庞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但不限于:
- AJAX 技术的出现使得异步数据交换和页面无刷新更新成为可能。
- 框架和库如React, Angular, Vue等极大地推动了前端开发的工程化和组件化。
- ES6(ECMAScript 2015)及后续版本引入了诸如类、模块、箭头函数、解构赋值等众多新特性和优化,使JavaScript更接近传统的面向对象和函数式编程语言。
- WebAssembly的推出提供了与JavaScript并行的低级别、可移植的二进制格式,允许其他语言以近乎原生的速度在浏览器中运行。